文化中國行丨恐龍“復活”記
2025-06-30 06:00:01
來源: 第1眼TV-華龍網
“復活”恐龍,不僅是一項科學探索活動,更是人類了解地球歷史的重要途徑。

最近,重慶黔江白堊紀恐龍火爆“出圈”。事實上,重慶不只有長生黔江龍,還有云陽的世界級恐龍化石群。因恐龍資源豐富,重慶也被譽為“恐龍脊背上的城市”。恐龍化石是如何被發現的?它怎樣與巖層分離?“散裝”的恐龍化石又如何“站立”?第1眼TV-華龍網帶你揭秘一只恐龍的“復活之旅”。

這是位于重慶市黔江區的白堊紀恐龍遺址保護現場。在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指導下,重慶古生物研究院在這里發現命名了“長生黔江龍”恐龍。這個恐龍新屬種,是西南地區首個鴨嘴龍類的新屬種。通過研究論證,黔江恐龍化石為目前西南地區發現的唯一白堊紀恐龍化石群。這也讓重慶成為全國罕見同時擁有侏羅紀、白堊紀恐龍化石群的省市之一。

恐龍生活在億萬年前,其化石深埋在堅硬的巖石層中。如何在野外考察和勘探中找到它們?恐龍發掘工作者告訴記者,他們需要手拿地質錘,緊盯地表,長時間在野外敲打巖石。工作中,沒有對話,沒有笑聲,只有地質錘敲打沉積巖的“叮叮當當”聲音。這個過程很辛苦,但是找到化石后的欣喜更讓人開懷,“就像把生命進化史的一扇門推開了一條縫,門后是恐龍向鳥類進化的漫長歷程?!?/span>

出土的恐龍化石一般都包裹在巖石中,看不到原本的形狀,要把它們從巖石中分離出來,需要細之又細?!耙驗槊繅K化石所在的巖石層位以及硬度是不一樣的,用力太輕,化石出不來;用力過猛,化石又會被損壞。”恐龍發掘工作者張宇新說。

一塊化石的好壞直接影響著科研成果的完整性,一只恐龍,最多有300塊骨頭,最短的骨頭只有1毫米,每一塊都不能接錯。因此,每一場化石與巖石的分離,都是一場眼力與手力的較量。

為了更好地掌握分離力度,初入行時,張宇新和同事們每天都需要進行上千次的練習。在這個過程中,經常一不小心就把手戳了,鉆心地痛。雖然工作很難,但每一塊完整分離出來的化石,也讓他們特別有成就感。

黔江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如今,黔江恐龍化石集群已發現有2個主要的化石富集層,最大厚度達12米,有400多個化石發現點和5個化石富集區?;植挤秶?.7平方公里,富集區面積達到0.8平方公里,資源規模在全國乃至全球罕見。

讓恐龍化石“露出原形”只是第一步,要完成整個“復活”工作,還需要讓零散的化石“站起來”。這是另一場耐力與智慧的較量。

這里是位于北碚區的重慶自然博物館恐龍化石修復基地,里面堆滿化石,塵土飛揚。修復師們正在進行一場恐龍“復活”。為了更好地保護恐龍化石,在“復活”恐龍的過程中,他們還需要給化石露出的部分涂上保護試劑。

如果發現化石裂開,修復師們還要在裂縫里注入黏合劑進行加固。在他們眼中,恐龍的頭、爪、尾椎極難修復,一小塊化石的修復經常都要幾個小時甚至幾天。

“零部件”集齊后,修復師們將對化石進行裝架,這是“復活”恐龍最關鍵的一步。這個過程需要像拼圖一樣,把化石一塊塊“拼”起來。

由于不同的恐龍有不同的特征和性格,因此要真正讓恐龍“復活”,還需要發揮一點想象力,植入各種各樣的場景和形態,讓人們能很好地感受恐龍時代的生活。

如今,在重慶自然博物館萬余平方米的展廳里,大型恐龍骨架以及數百件恐龍骨骼、牙齒、恐龍蛋及蛋巢、腳印化石標本等正整齊排列、有序展出。

每一個恐龍化石標本,都是一段關于恐龍的歷史,對于研究地球氣候環境變遷具有重要意義。

當原本散亂的恐龍化石被拼搭成骨架后,億萬年前的生命得以“重現”,向人們講述光陰與自然的故事,這便是“復活”恐龍的意義:解碼遠古生命的秘密,讓歷史更好地被看見,讓自然遺產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綻放新光彩。
第1眼TV-華龍網
文/陳雨
圖/李文科 劉潤
視頻/曾靜
美編/何丹
統籌/馮珊 李文科
監制/劉顏
責任編輯:李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