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乘高鐵去酉陽丨從“50后”到“90后”:五代人的“路”見新征程
2025-06-25 15:41:40 來源: 第1眼TV-華龍網
第1眼TV-華龍網訊(通訊員 喻琳 唐浚中)近日,筆者走訪酉陽“50后”到“90后”五代人,聽他們講述與路的故事,見證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跨越數十年的交通發展史詩。
“50后”吳勝延:鏡頭里有掩不住的辛酸
在酉陽攝影圈里,很多人都知道年逾八旬的吳勝延。他拍了大半輩子的照片,走過各種各樣的路。
“以前的路,真叫個難。”吳勝延翻出一沓舊照片,說起了酉陽老路的故事。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位于武陵山腹地的酉陽縣是老少邊窮地區的典型代表。那時候,黔江兩河口至酉陽一帶的路尤為難行,酉陽三箱子巖、三陽巖等地更是難中之難。當時,整個酉陽縣域內的道路都很差,通行能力低下,不少地方的物資運輸還要靠肩挑背磨,一輩子都沒有走出過大山的人不在少數。
吳勝延用手指著一張發黃的照片說,這一條窄窄的泥巴路掛在半山腰,坑坑洼洼,旁邊就是陡崖。“拍這張照片時,差點滑下去。”他說,那時候出門拍照全靠兩條腿,去趟花田鄉何家巖,天不見亮就得打著手電筒出門。
最讓他難忘的是拍何家巖梯田日出,為了搶到好角度,他凌晨4點就要往滴水巖上爬。“那路又陡又滑,露水重,跟抹了油似的。”他記得自己摔了好幾跤,膝蓋磕破了,血把褲子都洇濕了。
回憶起當年的故事,吳勝延總是面帶笑容,然而笑容里卻難掩辛酸。他說,那時拍回來的照片里,再美的梯田,背景里總透著閉塞——山高路遠,好東西運不出去。
吳勝延的辛酸,同樣是當地黨員干部的心頭之痛。1955年,隨著新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獲得通過并實施,加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成為共識,在上級資金和技術支持下,酉陽的交通發展終于迎來機遇。
“60后”羅仁昌:通路就是天大的喜事
1964年出生的羅仁昌,在酉陽縣交通部門干了40年,他的職業生涯,幾乎見證了酉陽公路從“泥巴裹腳”到“平順如砥”的全過程。“要想富先修路”這句話,他體會最深。
20世紀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期,酉陽各級黨委、政府痛定思痛,拉開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場交通大會戰。當時,酉陽采用各區、鄉組織農民投勞,政府提供爆炸物資的民辦公助修路方式,逢山開路、遇水搭橋。
羅仁昌回憶,受條件限制,當年修路的標準并不高。“除了川湘公路、酉龔公路這兩條大命脈,鄉里能通條泥結碎石路,就是天大的喜事。” 羅仁昌清楚地記得,這種所謂的“路”,不過是把土和碎石簡單地壓實。太陽一曬,車過處黃塵滾滾,遮天蔽日;大雨一澆,瞬間變成爛泥塘,深一腳淺一腳,車輪陷進去就難動彈。“養護道路的主要任務就是補坑,補不完的坑!”他說,雨季一來,養路工就得扛著鋤頭、挑著箢篼,四處填坑排水,疲于奔命。
“雖然道路坑坑洼洼,但砂石路總算是有了。” 羅仁昌口中的“砂石路”,正是酉陽縣第一場交通大會戰的戰果。經此一役,全縣11個區、77個鄉的公路通達問題得以解決,沒有通公路的鄉被壓縮到4個。
“70后”王禮杰:路好了,生命安全就有保障了
“那會兒坐車從后坪到縣城讀書,真是遭罪。” 1979年出生的王禮杰,眉頭跟著回憶皺了起來。20世紀90年代,為了求學,他長期在后坪老家和酉陽縣城之間往返。“要顛簸大半天。”他比劃著,手在空氣里畫波浪線。
變化發生在王禮杰十多歲的時候。1995年,酉陽黨員干部迎來了一件大事——這一年,全縣財政供養人員每人主動拿出100元,用于鐘(多)渤(海)道路改造。這也成了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酉陽縣第二次交通大會戰的標志性事件。1999年,國家提出西部大開發戰略,隨著中央對西部地區各類財政轉移支付力度不斷加大,酉陽的交通建設迎來了加速跑。王禮杰發現,電視機里“西氣東輸”“西電東送”“油路到縣”“送電到鄉”等詞匯播報得越來越頻繁,家門口的路也越拓越寬,越修越長。
“路平了,班車也開得更快了。”王禮杰眼睛亮起來,“時間縮短了一半多,上車打個盹就到縣城了。”
后來,王禮杰穿上白大褂回到后坪鄉衛生院工作,他才真切感受到道路變好帶來了些什么。“以前山里的危重病人轉運,路上時間太長,往往耽誤最佳救治時機。路好了,設備能進來,急癥病人能出去,老百姓的生命安全就有保障了。”
在第二次會戰期間,酉陽除了干道提檔升級外,農村群眾還迸發出大修通村路、通組路的激情,當時集資修路的很多、建設速度很快、里程增長很快、覆蓋很廣。
“80后”冉雪:高速路網打開了山門
今年36歲的冉雪,是一名電商創業者。乘著交通改善的快車道,她的電商小店將酉陽的臘肉、蜂蜜、菌菇等山珍賣向了全國。
“以前最怕客人問物流時效。”冉雪坦言,過去山路難行,快遞成本高、時效慢,差評和退貨成了心頭之痛。
巨變發生在2012年。這一年,黨的十八大召開,中國減貧事業進入脫貧攻堅歷史新階段,作為產業發展血管的交通被賦予新的歷史地位。隨著黨中央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春風吹拂巴渝,一系列扶貧資源加快向重慶“兩翼”地區傾斜,這讓酉陽的第三次交通大會戰戰果豐碩——縣域內瀝青路改造完成,道路防護欄等安全設施建成,偏遠的行政村、自然村實現通達。
2014年,黨中央作出建設“四好農村路”的重大部署,酉陽的路網越織越密,冉雪等眾多電商從業者的銷售市場也越擴越大。
2017年底,重慶交通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正式啟動,酉陽結合實際,提出“暢通對外出口、提檔干線等級、完善聯結網絡、織密農村公路”的目標。在碾路車的轟鳴聲中,酉陽大大小小的路,如雨后春筍般生長開來。向內,由過去以縣城為中心且互不相連的射線,變成了以國、省道為經,以縣、鄉道為絡的公路網;向外,酉龔路、渤桂路、銅李路等重要出縣干道公路提檔升級,全縣 “大一環”公路雛形初現。
“90后”何帥:乘著高鐵去追夢
渝廈高鐵重慶東至黔江段通車在即,這一進展點燃了酉陽人民的“高鐵夢”,助力酉陽加速融入“2小時重慶”交通圈。對90后本地自媒體人何帥而言,這帶來的不僅是出行的便利,更是事業與家鄉同頻共振的機遇。“去重中心城區開會、游玩,2個小時左右就到了!”作為家鄉交通變遷的記錄者和受益者,他難掩興奮。
何帥的鏡頭,始終追蹤著酉陽交通的脈動。從渝湘復線高速彭酉段的開工到建成,他用新媒體記錄著每一幀變化。“我正籌備新作品,”他說,“不僅要展現路的延伸,更要捕捉交通帶來的‘化學反應’——產業活了、游客多了、年輕人回來了。”
這正是酉陽緊扣“1小時縣域、2小時重慶、3小時周邊省會”目標,融入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的成果:高速成網、高鐵在望,立體交通破“山阻”;物流便捷、出行高效,“行路難”成歷史;旅游串珠成鏈,“快進慢游”興產業。條條產業路、致富路,正托起百姓的幸福夢。
如今,何帥的目光已聚焦到年內開工的黔吉高鐵。“這才是‘王炸’!”他眼中閃光,“它徹底將酉陽融入全國‘八縱八橫’高鐵網!人才、信息、資本將加速涌入,這是我們青年前所未有的機遇!”高鐵,正重新定義酉陽青年的生活半徑與事業版圖,讓他們在家門口擁抱時代浪潮,用新媒體“新農具”耕耘家鄉振興。
從“山路彎彎”到“高鐵飛馳”,這五個不同年代酉陽人的故事彰顯了國家戰略的偉力——以交通大動脈暢通激活區域微循環,以基礎設施互聯促進要素高效流動,最終服務于民生福祉與協調發展。當鐵路穿山越嶺、公路蜿蜒盤旋,它們不僅承載著酉陽人的期盼,更夯實了西部陸海新通道的基石,為構建“人享其行、物暢其流”的現代化交通體系貢獻著“酉陽力量”。在交通強國的藍圖上,無數像酉陽這樣的節點正煥發新生,無數像何帥這樣的青年,正乘時代快車駛向遼闊未來。
責任編輯:董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