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五載漂泊歸鄉 電力溫情照亮歸途 山上人家用上“獨家”電
2025-06-25 15:39:16 來源: 翠翠秀山
“這燈一亮,心里頭就踏實了!35年了,爸媽終于能在老家好好養老了。”近日,在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溪口鎮黃楊扁擔村羅桑林組,57歲的崔德芳望著家中明亮的燈光,握著國網秀山供電公司工作人員的手激動地說。這座海拔900米的山腰老宅,在風光儲一體化系統的加持下,成為了深山里的“獨家供電”樣板,也見證了一個家庭孝道傳承的力量與電力人的擔當。

漂泊半生歸鄉,卻遇“用電難題”
“1990年我離開家時,還是一個年輕小伙,如今孩子們都長大成人了。”崔德芳回憶起漂泊的歲月,眼角泛起淚光。為了能讓父母安度晚年,去年,他毅然放棄縣城的安逸生活,帶著87歲的父親和83歲的母親重返故土。然而,推開老宅大門的那一刻,眼前的景象讓他傻了眼——斑駁的電線、老舊的電表,因常年無人居住,電路嚴重受損,連最基本的照明都成了奢望。

“沒電燈,老人起夜都怕摔著;沒電視,他們連個伴兒都沒有。”崔德芳向記者展示手機里父母剛回家時的照片,昏暗的房間里,兩位老人坐在床邊,眼神里滿是對光明的期盼。在無奈之下,他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提交了用電申請。令他沒想到的是,次日,國網秀山供電公司的工作人員就背著工具包,踩著泥濘的山路來到了這里。
六次勘查破難題,“風光儲”照亮歸途
“來看現場,我們都愣住了。”國網秀山供電公司運檢部項目經理吳洋翻開工作筆記,向記者回憶起初次勘查時的情景,“從搭火點到用戶家直線距離不僅遠,而且全是陡坡和密林。如果采用常規架線方式,不僅要砍樹、立桿,施工難度極大,光材料費就得百余萬元,工期至少3個月。”

面對如此棘手的難題,記者不禁發問:“當時有沒有想過放棄?”吳洋堅定地表示:“看到崔德芳一家滿是對光明期盼的眼神,我們就知道必須要想辦法讓他們用上電。”他指著筆記里的草圖,“經過反復研討,后來我們琢磨出風光儲供電方案——利用太陽能板、風力發電機和儲能電池,既能就地發電,又不用大動土木。”

為了敲定這個方案,工作人員先后六次進山。他們不顧惡劣的天氣,雨天測風速、正午算光照、深夜查儲能數據,對每一個細節都進行了反復推敲和驗證。終于,一套總容量21千瓦的風光儲系統在崔德芳家老宅附近安裝完畢。當開關按下的瞬間,崔德芳顫抖著指向燈泡:“亮了!跟城里一樣亮堂!”那一刻,光明不僅照亮了老宅,更照亮了這個家庭對未來生活的希望。
電暖人心,深山孝心傳遞溫暖
如今走進崔德芳家老宅,電視機播放著節目,電飯煲飄出陣陣飯香。崔德芳陪伴著父母,在明亮的燈光下談天說地,抬頭欣賞天上的圓月。“以前在縣城總念叨‘山里的月亮更圓’,現在有了電,他們真能踏實看月亮了。”崔德芳笑著說,供電所還定期派人來檢查設備,“工作人員每次來都熱情地和他們打招呼,關心他們的生活。”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這套風光儲系統意義非凡。當記者詢問國網秀山供電公司運維檢修部工程管理組組長黃健:“聽說這套系統能滿足偏遠山區零星小電量用戶的用電需求?”黃健肯定地回答:“是的!此套設備為風光儲能互補系統,該設備結合了風力和光伏兩種發電方式,共同發電儲能,設備安裝運輸方便,發電清潔無污染,全年日均發電量為40-50度。”他指著院外的太陽能板感慨道,“這不僅是供電,更是給深山里的人留一條‘光明通道’。”

崔德芳家的風光儲是該公司在偏遠山區推廣的首套系統,項目的成功實施為其他偏遠地區提供示范。該公司運檢部負責人羅嘉瑋表示:“對供電企業來說,用戶哪怕住在懸崖邊,我們也要把光明送上門。這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民生擔當。”
暮色中,老宅的燈光如星子般點綴山間。崔德芳挨著年邁的父母,靜靜地坐在院壩之中,仰頭凝望著天際那輪皎潔明月。燈光映照在父母滿是皺紋卻洋溢著幸福的臉上,他們眼中閃爍著淚光。崔德芳的眼眶也濕潤了,35年漂泊在外,此刻,終因一束電光亮了歸途——這束光里,有孝心的溫度,有技術的智慧,更有電力人“不讓一戶缺電”的承諾。
融媒體中心記者 楊麗華 羅月園 陳瑞
責任編輯:董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