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兩大世界文化遺產首次聯展!“從敦煌到大足”石窟藝術展即將在渝啟幕
2025-05-26 18:24:04 來源: 第1眼TV-華龍網
第1眼TV-華龍網訊(記者 吳禮霜)今(26)日,記者從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獲悉,6月18日,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年度重磅展覽《從敦煌到大足——石窟藝術中國化流變》將正式開幕。這場由11家文博單位聯合策劃的展覽,首次以聯展的形式,為觀眾奉上一場“敦煌+大足”的雙倍文化盛宴。
敦煌莫高窟與大足石刻,是中國最早入選世界文化遺產的兩座石窟,也是石窟寺藝術在中國發(fā)展的高潮與尾聲,它們一北一南、一先一后,勾勒出石窟寺藝術自西域傳入中原的清晰線索。本次聯展通過200余件/套文物、6座復制洞窟及數字化技術,全景展現石窟藝術自西域傳入中原的千年流變。

國寶級文物首次亮相
高善穆石塔等揭開石窟藝術密碼
據了解,見證絲路的國寶級文物高善穆石塔將重磅亮相。該石塔鑄造于公元428年,是我國已知最早的佛塔實物,此次為重慶地區(qū)首次實物展出。石塔通高44.6厘米,底徑15.2厘米,塔身的黑色玄武巖歷經千年而光亮如新。

張議潮統軍出行圖是世所罕見的巨幅歷史壁畫。原作位于莫高窟第156窟(特窟),長8.55米,高1.08米,全景再現了晚唐名將張議潮率部歷經十年征戰(zhàn),終于收復河西走廊、重開絲綢之路的歷史場面,在敦煌壁畫中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此次展覽將完整呈現此圖,觀眾可近距離觀賞這幅傳世巨作的精妙細節(jié)。

水月觀音,描繪觀音于月下水邊自在閑坐、禪思愉悅的形象,一經出世便廣受國人喜愛。此次展覽首次集合了敦煌榆林窟、大足北山石刻、安岳毗盧洞、張大千臨摹作品等多種水月觀音文物實物或圖像資料,代表著唐宋時期以及近代水月觀音造像藝術的最高水平,觀眾可一次性飽覽這一經典形象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豐富面相。
重塑文物展陳范式
數字技術帶來沉浸式觀展體驗
在展陳形式方面,本次聯展運用實物展示、場景復原、數字化呈現、沉浸式體驗等多種方式,立體呈現兩大千年石窟的獨特魅力。尤其是在形式設計上,AI大語言模型、光影拓撲技術、交互技術等手段的運用,以科技賦能,為歷史文物注入數字生命力,重塑靜態(tài)文物的感知方式,將會為觀眾帶來全新的觀展體驗。
例如,AI技術為千年文物注入數字生命力,重塑文物展陳范式。基于大語言模型,實現北魏時期敦煌禪定佛像(莫高窟第259窟)與南宋時期大足釋迦牟尼佛像(寶頂山小佛灣)真正跨越時空進行對話。
點亮觀音項目利用交互技術實現觸覺反饋,使觀眾與電子屏合掌時能夠實時生成圖像,助力觀音貼金。當觀眾達到一定數量,貼金面積遍布整個文物,就產生了“點亮”觀音的效果。局部貼金與整體點亮,即是對文物修復過程及其成果的創(chuàng)造性展示。
此外,現場還將生動展現文物復原過程。現場展出的復制洞窟包括敦煌莫高窟第158窟(中唐,涅槃臥佛)、第3窟(元代,千手千眼觀音)、大足寶頂山小佛灣第9號毗盧庵(禪定窟形制,連環(huán)畫形式散點圖)等,借由復制技術的數字孿生和物理克隆,打破不可移動文物的地理局限性,讓觀眾不用前往原址也能沉浸式感受石窟藝術的魅力。
“近年來,關于石窟藝術的展覽日益增多,反映出觀眾對這一歷史文化遺產的關注與重視。我們希望本次展覽可以進一步提升河西走廊與川渝石窟寺資源的社會知名度,形成一定的文化品牌效應,助推文旅融合,為相關文化產品的開發(fā)和旅游線路的設計提供新的增長點。”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副館長文科表示,展覽期間,三峽博物館還將舉辦系列學術講座、工坊體驗等活動,邀請敦煌學與大足石刻研究專家深入解讀兩地藝術的文化密碼。
責任編輯:李茜